国庆黄金周刚结束,厦门增殖放流科普活动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10月9日工作人员来到莲岳学校,举办外来子弟专场科普活动。
下午的上课铃声还没响起,工作人员早早的来到学校,在接受保安的体温检测后,进入会场进行布置,疫情其间不能有半点马虎!
悬挂横幅,测试教学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现场有条不紊的布置完成。窗外的学生们,也在老师带领下,进入会场,个个活泼可爱,眼里都是求知若渴的眼神,穿着红色的志愿小马甲后,更是像一团团燃烧的小火苗。
厦门大学海洋学硕士、厦大海洋科技博物馆讲师团成员、厦门维尔海洋馆首席专家陈海阳老师为学生们进行增殖放流知识科普,放流前要先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论证,招标后安排放流苗种的生产与预验收(质量监测、现场查看生产条件等)、苗种的检疫检验、采样等,合格验收后,要选择放流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算潮水,选高潮时间放流。放流品种用恒温车或活水船运送到放流地点,经过专家计数、检查、测量品种、验收后,还需公证员及工作人员一起记录,公证,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安排放流入海。
科普课程结束,接下来是厦大海洋科技博物馆讲师团成员、厦门维尔海洋馆馆长为学生们进行生态瓶制作演示,小小生态瓶实际上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缩影。在生态瓶内,小鱼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
一学一看,还需要一动,只有动手参与其中,才能真真正正探索海洋奥秘!工作人员为学生们,准备了虹吸现象小实验。虹吸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医院的点滴,家里的马桶,还有我们增殖放流。厦门大学海洋学硕士、厦大海洋科技博物馆讲师团成员、厦门维尔海洋馆首席专家陈海阳老师为学生们进行虹吸原理科普,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参与虹吸现象小实验。当工作人员把实验道具分发到学生们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尝试,随后的一声声“我们成功了”,响彻校园。
[ 主办方]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承办方]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执行方]
厦门蓝海智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