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厦门,保护海洋,增殖放流,人人有责。”8月18日上午,公务码头响起一阵稚嫩的童声,来自同安区西湖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上官静宜作为志愿者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在蓝天大海映衬下,穿红马甲的小志愿者们亲手放流了37万余尾黑鲷鱼苗。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技术示范处主任杨丁言表示,这次增殖放流与以往放流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放流与海洋文化科普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增殖放流是怎么一回事,还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孩子们将鱼苗放归大海
正式放流前,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员需先到养殖场预验收,包括采样和送检,经海关出具检疫报告确定物品合格后,根据放流品种选择合适的放流地点、测算选择适合的潮时进行放流。
新鲜的鱼苗一大早就到了码头,等着回归大海。在专家现场验收苗种质量、规格以确保符合要求后,还要由公证人员见证苗种计数程序等。
孩子们在看完鱼苗的验收公证及测量之后,一个个排着队提着桶有秩序地把鱼苗放归大海。
据了解,此次放流的黑鲷,是厦门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海中成鱼要经历超过6个月的时间,而每一尾放流的鱼体长都需要超过5厘米。
杨丁言补充道,今年已经累计放流黑鲷约644万尾。黑鲷属于岛礁鱼类,所以可以近海放流。之所以选择公务码头进行放流,也是因为附近没有非法渔具,例如火车网之类的,可以保证鱼苗的平安成长。
专家进行增殖放流科普
37万余尾黑鲷鱼苗陆续流向大海,放流环节顺利完成。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公务码头的会议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建省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专家组成员曾庆民教授,作为此次活动的特聘专家,继续为志愿者们补充了一堂增殖放流科普理论课。
什么是增殖放流?放流与放生有何不同?厦门进行了多久的增殖放流活动?有何成效?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海洋知识科普理论课。他们也在这次课堂中以及亲手放流鱼苗的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了保护海洋资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据悉,2020年厦门市海洋文化科普活动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办,于6月6日“全国放鱼日”在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正式拉开帷幕后,陆续接到了市民及学生的踊跃报名,已先后在嵩屿码头、琼头海域和刘五店养殖场举办过志愿者放流及预验收活动。
[ 主办方]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承办方]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执行方]
厦门蓝海智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