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不可忽视的十大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
会上,苏州本土旅游互联网企业同程网结合大数据统计,针对当前文旅目的地发展,做出以下预测: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而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旅融合需要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5个融合趋向:即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等。在祁述裕看来,目前中国文旅融合做得最成功的案例是张家界,张家界通过举办棋行大地比赛、邀请名家创作歌曲、引入法国蜘蛛人攀越天门洞等活动,融合了体育、音乐、演艺、娱乐等内容,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何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这七大方面是下一步文旅融合要重点落实的工作”。
那么,文旅融合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祁述裕建议,需要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脉络,要注重从单一资源到综合资源、从单一业态到多种业态等进行资源整合。此外,还要因地制宜进行文旅融合项目规划规划。
文旅融合,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毋庸置疑,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书店等为代表的资源与机构因各自本身的资源属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身居国内最发达的地级市,也许苏州博物馆的探索不失为一种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可行性路径。
作为苏州最负盛名的博物馆,自2008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博物馆感受江南文化之美。近几年,以展览、书籍出版、艺术教育、讲座、论坛、线下文化体验等为代表的诸多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成为苏州博物馆流量的重大推动。在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看来,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创,则可以为日常生活增添仪式感。如果一个博物馆运营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在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或是游客文化体验的刚需,最终这种类似“博物馆周边”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熏陶都将影响一个城市的社交、精神文化需求等方方面面。
文旅融合的两个问题和三个需要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在中国文化和国际表达之间进行有效转换,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推动文化自信的过程当中,文旅融合扮演着重要角色。“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在国家整体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文旅融合的基本原则。为更好地推进文旅融合工作,有两个问题和三个需要值得关注。
两个问题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减少简单粗暴的符号化文化消费,要更多地向市场传递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与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主要是尽情地玩耍,从而给身体更多的发展不同,在人文环境中要追求更多的沉浸体验,给大脑更多的养料。
文旅融合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要意识到“任何文化,固化和回头都不是正道”,不能一味地向历史要文化资源,不能一味地觉得只有历史的才是文化的;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起转换通道的模式,要能在厚重的文化和轻松的表达之间进行有效转换,让古老的文化能够融入现代的潮流,让高贵的灵魂能够融入平凡的故事。 三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