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后,全国上下对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探索铺天盖地。对于如何在“疫情期”实现“停课不停学”的做法也很多,这里分享一些我们的做法。
我们认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新学期学习任务”的层面。较“知识学习”,我们更需要的是利用这次疫情危机,通过项目化学习,做好“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前线”的那些数字、那些人物、那些事情、那些精神,唤醒孩子的家国意识,让孩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躬身入局”,去发现、去探究、去感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为此,我们蓝青小学设计了针对小学生的项目化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围绕主题,架构项目学习的内容
夏雪梅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中提到,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习的设计,包括三个要素: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学校开展了“‘新冠肺炎’那些事”的项目化学习,依据这个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五种可选择性的挑战项目,并从以上三个维度架构学习内容:
(1)创设知识意义化的学习情境
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真实思维的学习情境和实践任务。因此,我们整个大项目是基于当下“新冠肺炎”的情境之下延伸的五个小项目,并且分别从不同的学习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入局”。
项目一:我是防疫小能手。通过营造真实的口罩的使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我来编首歌”“我来画幅漫画”“我来制作一张创意海报”“我来录制一个视频”的方式来挑战。
项目二:我来编个故事。创设营造“到底是谁的错?”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疫情过后,人类派“使者”前往野生动物王国,拜见狮子国王。
使者此行的目的是就这次的“冠状病毒”带来的后果讨个说法,要求强烈谴责“蝙蝠和穿山甲”。
而蝙蝠和穿山甲坚持说自己是无辜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狮子国王决定召开一次辩论会,由他亲自主持。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晚上,一场辩论开始了……
项目三:做一做“数据分析师”(建议中高年级)。通过人物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真实情境中数据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蓝蓝:“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你知道,每天确诊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特征呢?”
青青:“我没去认真关注过。”
蓝蓝:“你可以关注每日确诊数据,做出合理分析。可以分析全国的;可以分析湖北的;也可以分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制成统计表或图,尝试着找到规律和特征,分析结论,提出策略和方法。我们能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得对病毒的认知,从制作的图表中直观感受病毒的发展和控制的情况。”
青青:“同学们,我们来试试看吧!”
项目四:疫情背后的那个人。以宁波本地名人“顾方舟爷爷”的事例,引导学生寻找这次疫情背后你耳熟能详的一个人,搜集他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学着做一个“人物专题PPT”。
项目五:“新冠状肺炎”的自述(建议中高年级)。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别进入角色情境,分别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有多可怕?”“‘我’知道你们想打败我,做了很多事。”“如果‘我’离开了,我想对你说......”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2)改变学习参与的结构
我们传统的学习大多是基于个体的,学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但从社会文化来看,人类的学习是社会性的过程。因此,在疫情之下,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参与的结构方式,通过项目式的挑战来建立彼此相互了解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社会性联系。
1)借助媒介,建立与知识的联系。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要善于借助网络搜集相关“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利用电脑、手机、相关软件进行学习,这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2)借助媒介,建立与同伴的联系。对学生来说,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能够锻炼表达,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能够整合来自同伴的信息,能够评估他所听到的内容,能够思考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自己小组最佳外化载体。
(3)提供思维外显化的学习工具
小学生的项目化学习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选择的能力。比如这个主题项目的成果呈现方面就有视频、海报、儿歌、图画、作文、数据表、思维导图、漫画集、书信、研究报告等丰富的工具可供选择,每一项工具都能展示学生的思维,也为成果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学为视角,提供项目学习的方法
“‘新冠肺炎’那些事”的项目化学习的路径设计不应该只是当作流程来设计,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成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在这个历程当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可供选择
项目化学习一定是让学生有选择空间的,尽可能提供多元的学习实践,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因此围绕“‘新冠肺炎’那些事”分为了五个项目,这样不同的实践形态让项目学习更具包容性,对学生的多样性、经验的差异性、学习风格的多元化都有所兼顾。
(2)注重“自主”
不管哪个项目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这种实践包含“做”与“学”,既包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又包括技能的训练。如“项目一:我是防疫小能手”:要完成这个项目挑战,首先要对口罩的种类进行梳理,其次明确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作用,接着要结合情境去运用,最后还需要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个表达需要统整前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合作”
虽然“疫情期”处于隔离状态,但隔离疫情不隔离爱,隔离疫情不隔离社会。不妨碍学生的“合作”。可以是与家庭成员的合作,也可以是通过线上、电话邀请的方式与伙伴进行合作。
比如项目五“新冠状肺炎”的自述中建议:组成线上研究小分队(建议邀请一位或几位好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家庭成员,与你一起进行研究,并给小分队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4)注重“探究”
探究性的项目学习,需要从现实的情景出发,进行过程性探究,再回到现实当中得出结论。以项目三,做一做“数据分析师”为例:
这个项目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联系,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相关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进行解释,并从中发现规律,最后基于这些证据得出结论。通过实时关注疫情发展的动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中高年级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是有收获的,能力是能够得到提升的。
再比如“我来编个故事——《到底是谁的错?》”这个项目围绕这样的情景:
疫情过后,人类派“使者”前往野生动物王国,拜见狮子国王。
使者此行的目的是就这次的“冠状病毒”带来的后果讨个说法,要求强烈谴责“蝙蝠和穿山甲”。
而蝙蝠和穿山甲坚持说自己是无辜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狮子国王决定召开一次辩论会,由他亲自主持。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晚上,一场辩论开始了……
学生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究,从这次的病毒源头出发,搜集各方面信息,并从中学会提取、整合、判断。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关于此次病毒源头的说法有很多,一开始目标都是蝙蝠,后来又有研究表明穿山甲是“宿主”,当然很多的矛头都指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残害。
有一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信息,比如“生物战”“生物实验室管理不力造成的病毒泄露”等等,学生在探究这个项目的时候,需要用综合能力来甄别、整合,还要用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谁是罪魁祸首”,而是通过这样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辨证去思考才是最有意义的。
(5)搭建支架
项目化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便于开展研究。比如项目五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标准、研究的建议、研究的时间和研究的成果呈现等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支架,缓解了研究的难度的同时,学生也有了可靠的抓手。
立足学生,丰富项目学习的评价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项目学习成果的评价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来推进。
(1)先关注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实践的过程,关注学生项目研究投入的状态,过程情绪的控制等,通过评价量表的方式,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途径推进。
通过这样特定标准的评价,既给学生充分的研究前的指导,又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创造。
(2)再推行结果性评价
项目化学习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主要考查学习的成果,一般以展示为主,可以邀请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家长投票等方式参与其中。
1)开展“新冠病毒那些事”的静态展示活动
包含海报、手抄报、思维导图、漫画集等作品的展示,要求参展学生对自己的展示作品做动态演说。还可以利用屏幕对学生视频进行播放展示。
2)开展“新冠病毒那些事”的动态展示活动
举办学校一学期一度的“KidsPire 主题TED”活动。邀请学生上台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的项目研究,如数据分析师;寻找这次疫情背后你耳熟能详的一个人,搜集他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做一个“人物专题PPT”;研究报告发布等等。搭建平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项目研究成果。
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动力,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项目研究的过程,促进自我反思,还能让所学知识变得可视和易于讨论,这样的项目学习就变得更加真实。
著名特级教师马骉老师在《疫情倒逼,学校课程如何改进》一文中提到:“眼前的灾难是最好的课程,灾难中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教材。”的确,学生是社会的人,“停课不停学”,不应只是学习课本知识,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用自己的方式“躬身入局”,通过项目化的研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命观,才是教育人应该追求的。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