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24 研学活动 13 行业动态 8 教子有方 2

疫情倒逼生态体验研学的崛起

时间:2020-03-10   访问量:1155

专 家 简 介


刘惊铎,祖籍陕西眉县,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曾任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部长(首席教授)、教育部工程中心生态体验与网络社会部主任,澳门城大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生态文明中心研究员。入选《当代教育家辞典》。

1583992000(1).jpg

兼任生态体验国际学委会创会主席、中央马工程审定组专家、教育部高校建设联席会副主席、中国研学旅行联盟课程评审组专家。参与中央文件调研起草小组工作,在剑桥大学、联合国、生态体验国际论坛等受邀作主旨演讲。

代表作有《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中华美德教育论》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原创论文百余篇,《新华文摘》转载7篇。

主讲教育部中国大学校长培训课程《生态体验理论前沿》,中小学校(园)长培训课程《生态体验模式与实践探索》等。

1


编者按:下文系2月28日晚,刘惊铎教授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观点主题直播系列节目中的讲座文稿。





大家好!今天晚上,是按照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研学旅行”的课程,题目叫做《疫情倒逼生态体验研学的崛起》

我们知道,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我们的许多反思,需要对我们过去的教育发展、社会治理等等许多方面的工作,重新作深层的反思、深化改革并做新的设计。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在研学旅行这个主题下,我们现在究竟应当重视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 

这里的理论识破点是,我们怎样做新的研学旅行的理念、模式、场景的设计、升维?同时,需要深入思考,我们怎样来系统筹划、深化改革,才能够避免像这次疫情发生的前前后后出现的一些令人痛心的问题?

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的话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01


第一个层面是疫情倒逼生态体验研学的崛起。

首先,生态体验研学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

我们此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从教育界的人士来说,大家都显得特别忙,但是从这次疫情来反观,大家已经似乎意识到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看来,至少有些人对三重生态关系的认知、思考和在社会治理、教育改革当中的应用,还是很有限的,甚至存在盲点。 

从教育战略层面看,我们教育的整合、升级以及校内外教育的打通,其扳道岔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于“新时代”的判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叫做我们已经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研学旅行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研学旅行在教育和社会治理上,应该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样一来,把我们过去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做人、做事和对社会关系、对生态文明的关注的那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要必须进行一个超越和升级换代。

如果说过去我们关注这个问题,有人还觉着提得有点早或者有点高远的话,那么,这次疫情则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其实“做人”出了问题,你即使学再多的知识、技能,在关键的时候,对人的生命的平安、健康甚至都是无益的,那更不用说去实现他未来的梦想,也不用说在更广大的时空里对其他人、对同胞进行帮助,也更不用说对社会的贡献、奉献。所以,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的政策布局来看,要求我们不断地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的去开展研学旅行。那么,在这样一个总体政策导向下,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生态体验研学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必然。 

新冠肺炎疫情让实施生态体验研学的社会诉求显得格外凸显。

大家知道,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无论是疫区的,还是在疫区之外的,即使你现在只是在自己的小区里边,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处在一种隔离状态。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了“三重生态关系”的平衡受到破坏,甚至导致了紊乱,它会让我们在学校所学的许许多多的内容都失去了意义,甚至于对我们的生命和社会造成了一些伤害,更甚至于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而缺乏思想品德,缺乏信念,缺乏信仰,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缺乏对人的基本的尊重,那么这样的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社会的“危险品”。他在给教师提出的建议中多次强调,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现在来看,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提法好像有点高远,但是这次疫情却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它是一个生活的必需,而且是我们生命安全的必需。

从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来看,生态体验研学是让教育升维的一个重要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我们,让我们这一次全民静下心来,真正的重新反思、深刻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这次疫情发生蔓延过程中,表现出对三重生态关系之认知的缺乏,甚至在某些区域、某些群落的人群当中,近乎于无知。 

实际上,当疫情爆发的时候,在某一个时段,在某一个区域出现了某种紊乱现象,这就是人群之间的类生态关系的紊乱,人与自然之间的元生态关系的紊乱,甚至于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内生态关系紊乱。

由此看来,为了真正地实现全社会臻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我们就要着力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行为习惯。让全体人民都意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再也不能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了。 

在这个战略高度上,生态体验研学作为打通校内外教育的一个扳道岔,它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教育升维的重要引擎。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生态体验研学呢?

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的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我们叫做“元生态”关系。这里的“元”是一元复始的元,即:人类登场之前已经存在了45亿年的大自然,其中包括我们人类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我们与宇宙云山、草木瓦石的关系,我们与声、光、温、湿、味,与空气包括气凝胶(也叫气溶胶)等等的生态关系。那么,当代人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科学处理这些元生态关系呢?这样重大的人类生存方式问题,我们过去就想得比较少,也没有真正深入地想过。尽管过去我们已经经历过SARS那样的病毒疫情,但因为那次的时间比较短,感染的人群也相对有限,在上一次的疫情之中和疫情过后,实际上我们的思考是很不深入、很不彻底的。由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规模很大,时间跨度很长,让我们已经深深地意识到,我们在社会治理、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我们的教育整体设计上、政策上,其实还都存在着深层的问题。 

我们跟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一旦是非生态的或反生态的行为,那么,就会导致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境的相对紊乱、相克、相残。我们就会出现《周易》当中所说的“悔吝”,就会在我们的身上出现一些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甚至改变我们命运的行为方式,本来我们很好的命运、命理,就因为我们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而改变成了一个不好的命运。

究竟该怎么样处理我们与同胞之间的关系、亲人之间的类生态关系?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时间,正值春节和春运潮,有些人本来计划要回老家看望父母,甚至原计划要跟同学、朋友聚会。这种想法和做法,主要他觉得是一种亲情,甚至是表达一种孝心。但是他就罔顾社会和医学专家的多次提醒,如尽量不要到处走动,尽量不要有聚集性的事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类生态关系的处理不当。我们应当理性地思考和面对,我们是采取隔离还是采取到处走动、聚集的做法,这么做对其他的同胞、亲人和陌生人,究竟是真正友好的方式吗?

疫情期间,生态体验理论国际原创品牌公众号邀请我做了几期题为《疫情<易>解生态解码》的专题,其中就谈到内生态关系处理,比如我们的身、心、灵的关系是和谐的吗?我们的肉身是否健康?我们的心理是否放松、舒畅?我们怎么样保证它的健康、舒畅? 

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我们思考了许多深刻的问题。我和我的学术团队30多年所做的持续研究叫做“生态体验理论”与“生态体验模式”的研究,从生态体验理论的角度来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可以优化我们的生命样态,优化我们的师生、亲子、同胞甚至陌生人的生命样态。实际上,疫情倒逼生态体验研学的崛起,它已经是一个内在的时代诉求。 

所谓生态体验研学,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意义上的体验式研学旅行。

三重生态圆融互摄,这是一个价值的追求,是对校内外教育打通的一个理念的追求;体验式研学旅行是研学旅行的一种方式。 

生态体验研学实际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模式的一种理念,一种行动路径。

从十九大报告到教育规划纲要,再到十一部委关于研学旅行意见的文件,都是在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高度,重新思考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改革。作为中国原创、国际原创品牌的生态体验这样一个理论和模式,它在1997年的庐山会议上就确定为中国的四大模式之一。经过三十多年国内外的大样本实验,已经日臻成熟,不断优化着有缘人群的生命样态。 

第一重:元生态,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一重生态,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直接关涉着我们的吃、喝、住、呼吸等等,即让我们(人类)能够活着。换句话说,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提供了食粮、饮用水和居住的场所等等。 

第二重:类生态,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族群的关系、人和文化的关系等。这一重生态,是我们(人类)生命安全的社会依托。这一重生态让我们待在自然界中,处在社会中生活,才有安全感。即使遇到灾难性的事件,譬如地震、水灾、海啸、火灾等等,我们仍然有安全感,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族群、同胞和祖国的依托(相互支撑)。

第三重:内生态,是我们的身心灵的关系。这一重生态解决的是我们的肉身生命是健康的吗?我们的心理是舒畅的、还是抑郁的、抑或焦虑的?我们的灵魂是有皈依的、是有信仰的还是漂浮的、浮燥的、空虚的?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来思考这些深层次的、又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我们的肉身健康,是我们(人类)在肉眼范围内可见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这次疫情中,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穿很沉重的防护服,工作6个小时,甚至一开始在医护人员少的时候工作要达12个小时,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浑身的内衣都湿透了,但是为什么不能脱掉?因为他先要保护自己的肉身健康,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他才有可能去帮助、保证别人的健康,甚至给别人做好心理的疏导和抚慰。那么,从哲学上来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获得健康、平安的生存状态,才能够优化你、我和我们家人、同胞的生命健康、平安。 

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下“生态体验理论模型示意图”。在这个理论模型下,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是圆融互摄的存在形态,它形成了一个“生态体验”的存在形态。


看着这张示意图,我们可以把生态体验做出一个描绘,我们把它描绘为是一种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状态下生命平安、健康、舒心、润泽、靓丽、灵动、可持续的存在样态。如果你处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存在状态,实际上我们即使是在疫情当中居家隔离,仍然会心性宁静,我们的心里会感觉到很踏实。只要我们把该做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符合人情世故的、又符合国家社会制度设计的、符合生态文明的事情,都做好了,实际上,我们的心里就是很踏实的,没有必要恐慌。这就是古圣先贤常说的“虚静态”、“清净心”。 

在根本性的意义上,我们说体验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经验不等于体验。从生存哲学看,没有体验,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不会真正理解自身的生存方式。 
                     
当我们说体验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时候,需要让自己的思想意识在生存体验中升维。举例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它感染到一定程度,已经在根本上影响到了人们的基本生存、生死存亡,也只是到了这种时候,人们才开始真正反思自己生存方式的合理性、合法性。所以生态体验理论揭示:没有体验就没有触动、感动,没有触动、感动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我们说,体验是立德树人(包括德育、研学旅行)的本体。在这里,按照生态体验理论原理,受教育者不再被称为受教育者,而是体验者。体验者不仅仅是要学习书本知识的,而是要体验和享用生命健康全面和谐的成长。教育者不再被称为教育者,而是导引者。导引者不再是传授甚至灌输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业性很强的崇高职业,他同时也要体验幸福职场,享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全面和谐的成长。这样一来,在生态体验中,导引者也就是体验者。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校内外的教育、研学旅行、生命的成长,其实都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人的生命,其实都是要有体验的方式,我们最后才能真正健康的、真切的有所感悟,有所成长。没有体验,只有经验、经历,并不能让人真正有所感悟、健康成长。

从生态体验教育哲学的角度说,一次体验胜过千万次说教。

在2006年,我们在全国做过一个1200人的大型生态体验活动,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生态体验式的南丁格尔护士节授帽仪式,恰好当时也是一个巧合,就等于为汶川地震中丧生的同胞做了一个纪念仪式。

中国《德育报》的主编周海平先生亲历了我们的体验之后,得出一个真切的感悟,他在报纸的首页用了一个通栏标题,叫做《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在教育部的全国文科高校改革当中,有一次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一次体验,胜过千万次说教”。

今天,我们借用这样的真切感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态体验研学的真意。




02


第二个层面:疫情之后,生态体验研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我们以“15项德目”来作为一个经线,架构生态体验研学的课程体系、思想框架和价值理念。然后,我们把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群落来进行一个一体万相的生态多样性的研学旅行实践样式的一个拓展和深化。 


同时,我们把大、中、小学、幼儿园到成年人,给它贯通。那么,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其中首先就是感恩,然后是尊重、包容、诚信、自律、责任、规则、节俭、勤劳、公正、利他、爱国、和平、合作、合度等。在这样一个课程的经线下面,我们可以把各种类型、各种层级的学校给它贯通,形成经纬交织的课程体系。 

在教育体制机制上,我们也可以给它进行开放化处理。比如,国家开放大学这样的一个国家平台,是国家领导人批准成立的。现在它在进行着国内外的开放性的教育。在这样的开放性学习平台上,只要是拿到高中毕业证的人,他不一定再需要去参加高考,就可以来国家开放大学读“高起本”,通过各种努力和途径已经拿到了专科文凭的人,也可以来这里读“专升本”,当然也可以读专科。这样的制度设计,实际上就突破了现行的“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生命成长规律。

我们把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成人给它纵向贯通的同时,也要把校际、域际、国际等作全方位、全程的开放互动,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群体互动、群集共生,这就成了我们生态体验研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支撑性的理念。这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一种超越。

那么这次疫情之后,生态体验研学的课程实施突破口,我们可以选择为三重生态,多元切入……

这样一来,立德树人纲领下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03


第三个层面:我们再来看疫情之后,生态体验研学的体验场景设计。

生态体验研学的体验场景蓝图,是在理念、模式上自觉地升维、超越,拓展、融通研学旅行的时空、场域、资源、路径,自觉地挖掘大自然、社会生活、红色文化等等的体验场景和优质资源,一句话,是基于三重生态,来进行多元设计。


这其中,除了要进行元生态的体验场景设计,还有类生态和内生态的体验场景设计。

在这里,我们可以确立一个基本的体验场景设计思路和路径,那就是:生态化的借用+结构化的创新。这两方面深度融合,就是我们的生态体验研学的体验场景设计的蓝图。

为什么要这样地进行生态体验研学的体验场景设计?因为生命成长的生态系统的内在诉求,因为脑科学的原理使然。

比如说,13~18岁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给他们进行生态体验研学?在课件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大脑内在需求……我们来设计怎样的体验场景和内容,主要是让体验者大脑中能够发生真切的体验,让他的大脑中有融通,把三重脑融通。脑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在完整和谐的三重生态关系中,我们所习得的知识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的成为我们生命成长、生存发展的有益的、有价值的部分。

讲到这里,我们恍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实际上,生态体验研学让我们的“育人”步入一个新的境界,它把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变成一种有设计感的生命健全、健康成长的探索过程,去体验到一种新的“生态化育”的教育新境界。这才是生态体验研学的一个实践着力点。 

在《中国旅游报》的一个专访中写道:“生态体验研学是让教育充满诗意,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方位。

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下的体验式研学旅行中,生命逐渐地变得圆融互摄,变得平安、健康、舒心、润泽、靓丽、灵动、可持续……比如,在疫情期间,首先要保证我们自己的平安健康,然后再保证家人的平安健康,去保证同胞、陌生人的平安健康,与此同时,我们才能去追求、过上自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生态体验研学所倡导的,是对整个教育教学、社会治理、区域生态治理的一个理念升维、实践超越,我们要上升到十九大报告当中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的新时代的战略高度,上升到十一部委的“意见”所构划的系统筹划的生态高度,如此,我们把生态体验研学作为现行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自觉地把校内外的教育打通,让我们的价值理念升华为让学习和成长变成生命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这是教育的内在呼唤,这是教育方针的政策诉求。

在线上研学的直播课堂,我看到右边窗口大家提了好多问题,个别需要立刻说明的,我就及时回答了,譬如“元生态”不是“原生态”,其他的问题我现在来一一作答……我看到界面上在线有1800多人了,也有海外国外的,真是没有想到第一次尝试就有这么多的在线人数和热烈度,感谢杨秘书长和徐鹏、李蓓他们的有效组织和真情付出!衷心感谢各位同学、亲友的热情参与、发问、打赏,也衷心感谢大家的似火热情,给我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无穷力量!


今天的直播课,咱们就到这里吧。恋恋不舍,不过时间到了,下次再会。


文章文章来文章来源:源: 中国研学旅行联盟

上一篇:第六届海西家庭教育论坛在厦门六中圆满举行

下一篇:疫情危机下,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的发展契机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